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 聚焦 >  >> 正文

802.11ax即将浮出水面它为Wi-Fi带来什么

来源: 互联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12 16:11:26


【资料图】

2017年,博通、高通、Marvell等厂商均推出了802.11ax晶片,下游无线厂商也相继发布了支援802.11ax协定的实验型AP或无线路由产品。不出意外,2018年802.11ax将推向商用。其实,同5G推出的动力一样,WLAN也正在向高频宽、大连接、低延迟迈进。

802.11ax如今就扮演了推动WLAN演进的角色,802.11协议族自从推出,经历了从b、a/g、n到ac的发展历程,资料传输速率不断提升,从最早的2Mbps到11Mbps、54Mbps、450Mbps,再到802.11ac wave1理论传输速率1.3Gbps,802.11ac wave2 80MHz频宽下速率则提升至1.73Gbps。

毫无疑问,802.11ax是WiFi技术的新军,是目前最新的802.11ac的下一代版本,虽然技术标準正在制定中,但在无线领域,却大多是产品先行。


802.11ax有何特点,它到底为无线会带来什么?
802.11ax让无线再提速,这是很多人想到的。的确,802.11ax带来了更高的传输速率。其引入了更高阶的调製编码方案1024QAM,较之802.11ac中最高的256QAM,编码调製效率更高,每条80M频宽空间流的关联速率从433Mbps提升到了600Mbps,理论最大关联速率(160M频宽,8条空间流)从6.9Gbps提升到9.6Gbps左右。

但“快”却不是802.11ax的核心,802.11ax的核心是OFDMA(正交频分多址),其来源于LTE技术,让终端有了不依赖于MU-MIMO的更稳定可靠的多使用者併发传输模式。和802.11a/g/n/ac技术採用正交频分複用(OFDM)调製方式不同,在高密度接入环境中,以往单一通道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由唯一的用户使用,OFDMA机制可以同时为多个使用者提供较小(但专属)的子通道,进而改善每位元用户的平均传输率。

用更容易的话来理解,802.11ax的核心是拥有更强大的併发能力。其设计场景初始关注的就是密集环境,换言之,其初始设计思想就会和传统的802.11存在一定的区别。目的是要提高拥挤网路空间中的资料输送量。因为802.11ac及以前的协议,在使用者非常密集的环境中,能够提供的实际资料输送量就会显着降低。

802.11ax标準将能够提升多用户环境下(比如会展、高铁站、体育馆)的Wi-Fi性能,主要通过提升频谱效率、更好地管理串扰、增强PHY底层协定(介质存取控制资料通讯)来实现即使用户非常密集也能保持高输送量。

此外,802.11ax还引入了更多LTE领域的组网特性,例如空间複用(SR)技术。以往AP之间协调工作较差,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“噪音”,802.11ax的组网特性让抗干扰性能有了大幅提升。

并且,802.11ax还具有良好的协定相容性,它同时支援2.4G / 5G Hz两个频段,前导帧结构几乎不变,可向前相容802.11a/b/g/n/ac,完全不用担心海量的存量Wi-Fi终端在802.11ax时代被淘汰。

升级802.11ax有何必要?
也许有人问,我目前用的802.11ac已经很快了,升级802.11ax有何必要?的确,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场景。如果在传统的企业办公环境中,802.11ac已经足够满足需求,除了新採购AP外,那么等设备反覆运算更新时再升级802.11ax即可。但是在比如会展、高铁站、体育馆等高密场景下,802.11ac确实会面临瓶颈,这却是802.11ax关注改善的问题。就像上面谈到OFDMA的技术就是为解决高密併发而来,所以,此类场景更宜关注802.11ax。

另外,随着应用场景的驱动,也许会让802.11ax的部署更快,例如AR/VR、4K视频等,这些应用要求更高的网路吞吐,它们的成熟与发展势必对802.11ax落地产生重大的影响。


802.11ax的产业链成熟和商用时间?
话说回来,虽然上游不断积极推动802.11ax,但它的商用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因素。也就是终端设备,包括笔记本、手机等。所以,这需要全产业链的成熟的和演进。从目前的资讯来看,大家更担心的终端普及只是时间问题,2018年下半年预计第一批终端会上市。有业内人士做出预测,2019年至少30%以上的终端会支援802.11ax。

但“要致富先修路”,无线端升级和演进十分必要,因为随着Wi-Fi使用的大普及,现在场景中,大併发越来越多,短报文也越来越多。传统的Wi-Fi协议对于处理大併发和大量短报文没有什么优势,802.11ax针对性这些场景做的改进和优化将会支持更好的应用体验。

综合起来看,802.11ax的成熟和商用与5G的时间路径相近,虽然它们面向不用的应用场景,但却实实在在在某些领域产生重合。在技术上,两者虽互不相让在一定程度上也正产生融合。

资料来源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